小菜新鮮、品種多、價格便宜,環境清爽,客流如潮,新民橋農貿市場試營業,這一被建設運營方稱為“蘇州特色的新型現代農貿市場”,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和新穎的服務理念,構建一個以小菜場為核心的百姓“智慧生活圈”。
新民橋農貿市場試營業——原新民橋、星橋菜市場經營戶整體搬入,日均引客上萬人次
蘇報訊(席記者 徐蘊海)“這幾天平均每天處理的菜皮垃圾就有4噸”,新民橋農貿市場運營負責人婁現忠昨天接受記者采訪時喜滋滋地說。雖然該市場當天才宣布試營業,但是自6月12日晚,原新民橋菜市場和星橋菜市場的經營戶整體搬入該市場之后,連日來已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買菜,婁現忠估算,日均客流量達上萬人次。
老新民橋菜場因菜品新鮮、價格實惠,多年來一直是蘇州中心城區人氣旺的菜場之一,但是由于配套設施落后,存在人員擁擠、安全隱患等問題,還經常造成附近交通堵塞,影響了山塘街區整體環境。
此次新開的新民橋農貿市場是“萬家鄰里”山塘街生活中心的核心組成部分,由蘇州市農發集團旗下的蘇州市農產品發展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和運營。該中心位于軌交2號線山塘街站出口處,總建筑面積近8000平方米,其中農貿市場經營面積近5000平方米,設有200多個攤位。
昨天上午10點多,新民橋農貿市場內顧客絡繹不絕,“買菜的人要比原來多”,38號攤位年輕的女攤主一邊忙里偷閑整理菜品一邊說,這兩天菜比原先也賣得便宜些,“新開張嘛!”81號攤主李玉翠后悔貨進少了,“毛豆已經賣得差不多了。”
家住星橋頭的王老伯拎著一袋子菜慢悠悠地往回走,“5塊錢2斤毛豆,價鈿比原來還要稍微便宜點”。他說,大的改變是環境,原來的老菜場“地上全是爛菜葉,下雨天腳都踏不進,現在好得多了。”
蘇州市農產品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欣鄂介紹,新民橋農貿市場是迄今蘇州市區面積大的一個農貿市場,按照市區一類農貿市場標準建設,市場的通風采光、排污排水、消防設置、水電設施等都經過專業設計,室內配有自動扶梯,并引進了智慧農貿管理系統。他說,接下來,他們將拓寬蘇州地產農產品銷售渠道的同時,壓縮菜品從地頭到攤頭的中間環節,減少流通成本,讓市民得到更多實惠。
智慧:一臺電子秤集成“信息流”
昨天起,一種標注著“五統一”的新型電子秤在新民橋農貿市場陸續安裝投用,市場負責人婁現忠說,每個攤位免費配置一臺秤,212臺電子秤預計將于6月18日全部到位,同時老秤全部回收,不再使用。
新的電子秤上裝有攝像頭,能快速識別上秤的菜品、類別。秤還具備多種支付功能,市民卡、銀聯卡等都能通過電子秤直接支付。與電子秤相配套的,是每個攤位上方都將安裝一個液晶顯示屏。記者昨天在啟用新秤的81號攤位看到,液晶顯示屏上正在滾動播出攤主信息、菜品菜價,圖文并茂,色彩鮮艷,一目了然。
負責新民橋農貿市場“智慧農貿”項目的胡珊說,相較之前的電子秤,“五統一”秤在統一發放、管理、配置、維修的基礎上,增加了一項專門服務,即統一維護,常規要求工作人員平均7個工作日維護1次,以確保經營戶能正常使用,同時,“每臺電子秤都是聯網管理的,如果有人私自改動衡量標準,管理平臺會報警,這樣就從源頭上杜絕了‘黑心秤’”。
電子秤的“智慧”當然不止于此,對于消費者來說,每個攤位上的每種菜多少價錢抬頭即可見,貨比三家更方便;對于攤主,電子秤的信息相當于一本詳細的小臺賬,當天賣了多少菜,賺了多少錢,每一筆生意都清清楚楚。
更重要的是,“哪怕每賣出1斤青菜,相關數據都會實時上傳到管理平臺上”,胡珊說,這些實時采集的數據今后還將對接政府和相關管理部門的數據庫,用來追溯菜品源頭、判斷農貿市場的價格波動,提前預測菜品行情,為把控質量安全、掌握流通信息和指導生產等提供參考。
便利:送貨車可開到攤位旁
在新民橋農貿市場,“智慧農貿”不僅是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還體現在細致入微的各類服務上。
交通便利是方便市民的一大要素,從軌交2號線山塘街站出來,便可直接抵達菜場。市場外配套的停車場也是一個亮點,除了配備有近3000平方米停車場,可容納近150輛機動車外,市場外還有一個可停放近500輛電瓶車的停車場。
市場內部環境則顯得敞亮、通氣,每條過道上方都裝有吊扇,“一共152臺,這樣市民夏天來買菜也不會悶熱”,婁現忠介紹。
菜品的擺放也有講究,蔬菜都在一層,水產、肉類、豆制品等都在二層,乘自動扶梯可以方便地抵達。婁現忠說,一來方便顧客購買,二來水產類、肉類、豆制品類等比較油膩、容易有異味,保潔的要求更高,像水產類柜臺每天都要清洗地面,區分開來后,可以提高保潔效率,讓市民買菜的環境更好。
在市場建設和設置中對經營戶的需求也有更多考慮。蘇州市農產品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欣鄂介紹,攤位的柜臺高度在55厘米到58厘米,比以前的要低25厘米,這樣更便于經營戶搬運菜品。而且攤位的面積比較寬敞,從12.5平方米到40平方米不等,“一個攤位相當于1個門面”,他說,空間大,攤主就可以更多地存放貨物,有的攤主一邊賣菜還要一邊帶小孩,柜臺里寬敞些也會更方便。
市場內的通道也是特意設置的,寬度達4.5米,“相當于高速公路上一條車道的寬度”,張欣鄂說,這樣攤主晚上運貨時,中小型貨車可以直接開到攤位旁,為此,一樓地面配備的是鋼質磚,“經得起貨車碾壓”。
休閑:小菜場變成新型社區“生活圈”
“小市場,大民生”,對于許多市民,尤其中老年市民,小菜場在日常生活中占據著重要位置,不僅每天必去,每次去還都要花上一兩個小時,除了選購一日三餐所需的菜品,還可以跟街坊鄰里聊聊天,在附近坐一坐,吃點小吃,享受休閑生活。
基于這一思路,蘇州市農發集團董事長華吉毅說,接下來要以新民橋農貿市場為核心,整合社區商業配套設施,通過引進吃食店、藥店、超市,配備健身、休閑場地,提供涉農產品的半成品、成品的配送中轉服務等,打造一個“萬家鄰里”山塘街生活中心。
“目標是構建起一個‘15分鐘生活圈’”,華吉毅說,有了這樣一個生活中心,可以在1.5平方公里范圍內形成一個區域性的社區服務體系,讓周邊的居民足不出戶便可滿足衣、食、住、行、娛、購和社交休閑等多種需求。
據悉,除了山塘街生活中心,由蘇州市農發集團打造的江宙路生活中心也將在年內運營,他們規劃5年內還將再增加5至8個生活中心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