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北京首家超市——四季青蔬菜自選市場在海淀中關村開業。我們看著農貿市場從最初的雛形一路發展到現在,從當時的老百姓眼中的新鮮場所到現在買菜每天的必經之地。不過時代發展的如此迅速,導致老百姓選擇越來越多,例如生鮮超市,買菜app……說到傳統農貿市場你腦海中是否飄過擁擠、局促、吵鬧的印象?其實農貿市場也在不斷作出調整和改變,光影農貿市場研究院和大家來聊一聊改變之后的智慧農貿。
傳統的農貿市場給人們的印象都還停留在嘈雜混亂的市場上,想到生鮮的服務區,就會想到地面潮濕,和柜臺上的油漬斑斑……“臟亂差”長久以來已經成為大家心目中對傳統農貿市場的標簽,使得眾多人都不愿意走進如此“接地氣”的地區。而消費升級驅使下,最顯著的就是設計升級,往往集中在原有環境的提升上,比如燈光、陳列、標識系統的改造。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環境優雅,干凈衛生,以往的農貿市場臟水四溢、怪味撲鼻不見了,相反,替代的則是人們買菜的直接舒適體驗。
傳統農貿市場商品堆放雜亂,且無明顯標價、無小票。一旦消費者購物結束后,發現菜品有問題,因沒有小票等憑證,無法進行反饋處理。而所謂智慧農貿通過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手段,讓交易都有數據可查,都有記錄可依。通過智慧農貿市場里的多媒體展播屏和觸摸查詢屏,可以看到市場的大數據中心,整個市場的信息都是公開透明可以按照所需來進行購買。
智慧農貿還支持電子支付,電子支付如此發達的今天,市場里由于找零等電子支付一直沒有普及,產生了許多假幣類似的問題。智慧農貿市場的改進不僅使得消費者的購物體驗滿意度有了巨大的提升,消費者不用帶上重重的錢包,只用帶上手機也能快速完成付款,也促進了市場方和運營方的整體經營和維護。統一的收銀系統和智能稱重溯源系統,實現一鍵打印,食品溯源、高效服務的系統功能。不僅解決了原先通過傳統稱重設備繁瑣、冗雜、緩慢等問題,更值得稱贊的是,改造升級過后的智慧市場擁有線上線下同步的功能特點,包括信息同步手機微信、線上商城配送等內容。
“菜籃子”其實也是老百姓的“飯桌子”“米袋子”和“果盤子”,是一座城市的民生所系。從2016年開始,公益性標準化農貿市場新建改建被列為每年的民生十大實事。到了2018年,更是制訂了3年行動計劃:要求3年內農貿市場數量增加。只不過幾年時間,買菜就變得如此便利,手機支付分分鐘搞定,讓蘿卜、白菜每一樣蔬菜都可溯源,不過,農貿市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慢慢來,才會比較快。農貿市場的智慧化升級改造,打造出既高級又接地氣的農貿市場,農貿市場研究院與大家相互討論、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