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深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電話:400 059 2068
手機(微信):18129918580 13392192523
地址: 深圳市龍崗區龍崗街道南聯社區龍城大道31號金地凱旋廣場4棟3502
網址:hncym.cn
菜場,一直是牽動市民生活和情感的場所。
它的身上,聚焦了民生、經濟、商業、城市規劃等多個命題。
而今天,上海的菜場形態發生了新一輪變化。
菜場,已不僅僅是買菜的地方。
菜場里舉辦生日會
上海商城路357號,坐落著一家新型菜場“萬有集市”。
推門而入,只見一排排整齊的貨架,干凈的地板,精裝修的空間,冷藏柜一字排開,擺得賞心悅目。乍一看,和大型超市生鮮區并無二致。稍有不同的是,多個貨架前站著工作人員。
仿若超市又有煙火氣的菜場 董天曄 攝
菜品的包裝上印有二維碼,一掃即刻獲得原產地等信息。
這里既有超市舒適的環境,又保留了一些傳統菜場的格局,增添人情味和煙火氣。
它受歡迎的秘訣,并不僅僅在于空間更新,還因為2樓就是社區鄰里中心。
鄰里中心 董天曄 攝
拾級而上,寬敞明亮的現代化烘焙空間映入眼簾。有舞蹈房、操房、親子活動間、醫療室、理發室、閱讀區、兒童活動區……每周的課程表排得滿滿當當,親子、烘焙、舞蹈課程人氣火爆,每次預約幾乎都被“秒殺”。
同時,底樓臨街鋪面還有咖啡館、小吃店等,與傳統老菜場的小吃店截然不同,頗有“網紅店”氣質。工作日早上9點后,這里依然有年輕人喝咖啡的身影。小吃店每到早高峰時段,門口排隊買早飯已成一道風景線。
董天曄 攝
也得益于場地空間,不少團建、黨建活動都約在這里,幾乎每天人來人往,整棟樓宇時常出現朝氣蓬勃的青年、步履蹣跚的老人、蹦蹦跳跳的孩子。
居民楊安娜是一位全職媽媽,她已經習慣每次先把孩子送到2樓鄰里中心的兒童活動區,隨后不出樓宇,在干凈的菜場購買食材,或取一本書翻閱,或在咖啡吧點一杯小憩。
董天曄 攝
這里的“菜場”和“鄰里中心”合二為一了。
人們對傳統菜場的留戀———鄰里交往、邂逅閑聊,充滿生活場景和情感記憶的一面被充分挖掘。另一方面,鄰里中心本身就集成了豐富多元的社區活動,居民們為了課程、活動、服務配套等,刻意在此相聚相會,同時“順路”買菜。
“原本日常里,我們和鄰居交流很少。”楊安娜說,她未曾料到,一家菜場的誕生,竟然不只解決了買菜問題。
鄰里中心里,她和孩子結識了許多新朋友,有一回,還特意選擇在此給孩子舉辦生日會,幾十位大人、孩子悉數到場。充滿人情味的復合式空間,也讓居民原先對菜場的認知得以刷新。
資料圖片
打造菜場綜合體
菜場和鄰里中心合并,并非心血來潮。
陸家嘴區域核心面積約3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約40萬,細數下來,周邊有八佰伴、華潤時代、新大陸、新梅、正大廣場等大型商場,東昌路、浦城路、商城路、張楊路、浦東南路等傳統臨街商業。然而長期以來,由于歷史原因,陸家嘴地區買菜問題素來是居民的“老大難”。
怎么增加菜場呢?從“油鹽醬醋茶”到“衣食住行閑”,十幾項配套功能,如何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務,成為努力目標。
首先是鄰里中心建設。它可以集成各種社區服務、商業、文娛、養老、親子等活動,增進城市陌生人之間的鄰里關系,提高生活質量,也被稱為區別于百貨公司、超市、賣場、商業街之外的“第五種商業業態”。
2017年,在浦東新區政府推動下,一個探索式的新型菜場———萬有集市誕生了,它集便民服務(新型菜場、便民餐飲、生活零售等)、生活服務(文化、體育、衛生、教育)、社交活動等為一體,政府保障(商業設施規劃布點和基本服務配送)、公益服務和商業服務相疊加。
主體看起來是菜場,但又絕不僅僅是菜場。
萬有集市負責人馬莉介紹,菜場采用公司化管理、線下與線上相結合,設計時更加突出“家庭”和“鄰里”概念。
比如在萬有集市,除了買菜,還可以吃到快捷的西式快餐,品味蘇浙特色美食,集成了健身館、鮮花店、便民藥店等,消費理念與新型社區商業模式相融合。
董天曄 攝
在上海市民的印象中,曾經的三角地菜場面積龐大,人氣旺盛。各種吆喝買賣,各種故事與人生,在老菜場徐徐展開,構成一幅幅市井生活圖景。
這也是為什么菜場總是成為熱點話題的原因,它不僅僅集中了民生、經濟、商業、城市規劃,也是充滿故事、記憶情感的場所,是人們對一個地方的文化歸屬和身份認同。
如今,買賣關系的超市雖然提供舒適環境,卻讓傳統菜場特有的人情味漸漸流逝,可陳舊、單一的老菜場不僅影響市容,也難以滿足居民們多樣化的服務需求。有兩全其美的辦法嗎?
萬有集市是一種嘗試。而計劃今年開業的浦商·福山菜市場則是更進一步,它既想保留老菜場的煙火氣、人情味,又想成為城市地標和文化場所,升級為城市新街區的載體。
據悉,浦商·福山菜市場3000余平方米,1樓有生鮮、花藝、零售、便民服務、簡餐、生活配套、上戲攝影棚,2樓有便民服務和家具零售等。樓宇群之間有鋪磚的露天庭院、街巷風格走廊,整體設計仿若大型商場,裝修講究,同時又兼顧傳統菜場的擺攤空間和樣式,給人親切感。
初版效果圖
與其說它是“菜場”,不如說已經升級為“社區一站式便民綜合體”。
手機買菜,老年人也愿意
互聯網時代,菜場升級的另一種形態更加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那就是手機買菜。
買菜也像訂外賣一樣,蔬菜、豆制品、肉禽蛋、水產海鮮,在手機上幾分鐘選好,半小時后送貨上門,特別適合工作忙碌的職場白領、附近缺乏菜場的居民、身體不便而難以出門的人群……
在競爭激烈的生鮮電商行業,叮咚買菜是一匹“黑馬”。
叮咚買菜的創始人梁昌霖,其實是一名退伍軍人。在上海生活多年的梁昌霖發現,“城里的鄰里關系比較冷漠,沒有鄉村那么熱鬧”。他想改變這種現象,于是創建“叮咚小區”,探索社區生活服務,直到聚焦買菜這件事。
為保障食材新鮮,活魚活蝦等水產品要求配送員用打氧箱配送。叮咚買菜使用的是前置倉,一般選址在離社區1公里左右的地方,距離近,響應速度就快,約半小時內可配送到家。
本以為網上買菜只有年輕人喜歡,但實際上,只要接觸過一次手機買菜,許多老年人也愿意使用。
比如,浦東新區麗水雅苑小區,生活配套并不齊全,離最近的超市需步行半小時。2018年起,剛退休的居民陳阿姨使用了一次叮咚買菜APP,享受送貨上門的便捷,此后一日三餐的食材基本都在網上購買。
早餐如包子、牛奶等,預訂7點送達,人剛起床,外賣員就到家門口了。活魚活蝦也會殺好后再送貨。
陳阿姨坦言,與老菜場相比,手機上的菜價略貴,但便捷體驗好,時間和精力也節省不少,加上每天有不同菜品的促銷區,連一根蔥都可以送上門,“不在乎貴幾塊錢,現在老年人生活也挺想得開”。
又比如方阿姨腿腳不便,很少出門,手機買菜幾乎改變了她的生活方式,她每天都可以吃到新鮮食材,而不是靠女兒不定期帶點回來。她把叮咚買菜APP推薦給幾位盲人朋友。APP上有盲人輔助功能,所有信息都可語音播放,如今這些盲人朋友已經習慣手機買菜。
新模式、新品牌層出不窮
菜市場轉型升級,新業態不斷涌現。主要可分為幾種:
一是示范性標準化菜場。代表企業有萬有集市、上蔬永輝等,連鎖化、規模化、品牌化、公司化為特征,一般不低于80%的區域經營生鮮、主副食品、農產品及加工食品。在經營上,實現統一標識、統一管理、統一結算、統一售后服務、完善商品溯源。
二是智慧微菜場。它們可以大幅度緩解菜場“盲區”,解決居民買菜難的問題。比如食行生鮮,企業自主開發了生鮮直投柜。居民可通過網絡訂購,隨后去小區附近的冷藏柜刷卡或輸入密碼自助取貨,就和取快遞一樣方便。
三是農產品O2O。如叮咚買菜、盒馬鮮生、百聯到家、永輝生活等,以生鮮商品為主,輻射周邊3公里,0.5—3小時內實現上門配送。
近幾年生鮮電商企業如雨后春筍,不勝枚舉。如兩鮮商貿,專注于上海市場的生鮮農副產品,全球原產地采購、全程冷鏈物流配送;善之農,主打網上農產品批發,在全國各地建有直供基地和倉儲,在上海擁有菜市場、社區直供點、連鎖餐飲酒店等;極鮮網,跨境生鮮電商,定位為跨境、生鮮、線上批發……
而這些企業也對政府提出多種需求,比如,生鮮產品保質期短、易損耗,冷鏈物流對運營成本影響巨大,希望政府能在這方面進一步協調。網點布局,希望入駐人氣足的大型居住區新建菜場。
還有些企業希望在進入社區時,得到街鎮、居委的支持。也有些大型電商,涉及密集的倉儲、前置柜布點,希望政府協助物色合適地塊,倉儲如果選址不當,很容易發生噪音擾民等問題。
平價菜柜,為菜價降溫
對浦東新區而言,買菜曾經是居民的“老大難”。過去,物流由浦西運往浦東,成本勢必高,再加上國有菜場比例偏低,數量偏少,曾經的浦東居民們,對買菜難、買菜貴常有抱怨。
從2017年起,浦東下決心從制度層面解決“菜籃子”難題。同年,組建成立新區政府直屬全資國有企業上海浦東商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浦商集團),其成立后的主要任務和主業之一就是要啃下買菜難、買菜貴這根難啃的骨頭。與此同時,還成立領導小組、設立菜場穩供調節專項資金、結合控規編制菜市場相關的規劃、一整套菜市場監督考核辦法……一系列菜場領域的舉措在上海走在前列。
菜場需要制度設計,不能完全放給市場,但又不能政府自己擼起袖子下場干。
尤其是互聯網時代,人們買菜是否還是過去的樣子?年輕人的需求與老年人是否一樣?面向未來的菜場究竟什么形態?挑戰,同時也是機遇,激發了有關部門從制度層面思考菜場的創新問題。
第一招是推出“平價菜柜”,為浦東“發燒”的菜價降溫。平價菜柜由新區政府統一部署,街鎮屬地管理,浦商集團為運營管理主體,全市統一監測的20個蔬菜品種,售價低于所在區域市場均價的20%。
董天曄 攝
平價菜柜也有一套細則:基礎配置一般20-30個菜筐,菜筐規格為60厘米×40厘米,菜品配有電子價簽,便于追溯使用,另外配發40個手工標牌用于補充菜品。
然而平價菜柜推行之初并非一帆風順。有一些攤販擔憂它會搶奪自己的生意,一些入駐的菜場頗有顧慮。因此,初期先從國有菜場開始試點,銷售品種也不多。看到菜場整體人氣增加,最終還是對所有商販有利,推行進度漸漸加快。
2018年,成功推出100多個平價菜柜。它仿佛一條鲇魚,讓市場里的菜價漸漸降溫。尤其一些傳統的老菜場,每天早上,平價菜柜面前總會排起長龍。居民們已經熟知,這里的菜價全場最便宜。而其他攤販開始學會“錯位競爭”,主營20種基礎菜以外的品類。
幾個月前,享受到平價菜好處的居民又開始提議,生鮮電商是否也能推出平價菜?浦商集團與盒馬立即洽談合作。
如今,記者在浦東的幾家盒馬門店看到,店內平價菜柜占地面積6-10平方米,懸掛了醒目標識。150克的金針菇1.4元、210克的紅洋蔥0.75元……盒馬APP網上“平價菜場”頻道還把服務陸續推廣到上海其他地區。
有意思的是,浦東盒馬實體門店內,不少買菜的居民為中老年人。他們對哪些菜在哪個柜子熟門熟路,表示在超市買菜已經成為生活習慣。“我手機上也有這里的APP可以買菜,女兒給我買的卡,挺方便的。”一位頭發花白的居民說。
董天曄 攝
“網紅”菜場,未來的新領域
早晚高峰時間,一輛“菜籃子”車駛入塘橋社區,車上擺出各種蔬菜,居民們踴躍購買,到了時間點,車子直接撤離———這就是浦東創新推出的“限時菜場”。如此,可防止“馬路菜場”重蹈覆轍,也是違章菜場拆除后,為附近居民解決買菜難問題的手段之一。限時菜場的模式,如今也推廣到長寧、靜安、閔行等區。
“我堅信,未來的菜場不是今天的樣子。”一位在上蔬永輝買菜的80后居民這樣說。
就連老牌的豆制品生產商清美,試點了幾家實體生鮮超市后,也開始在上海布局分店。
到今年底,至少有4家大型菜場綜合體,結合城市規劃落地上海。有關機構不約而同,精心聘請設計師,效果圖無不外觀新穎,內部時尚。一眼望去,宛如商場地標,難以想象原來是“菜市場”。
比如浦東張江鎮原益江菜場業態相對單一,硬件設施不完備,缺乏專業化的市場管理體制。新益江菜場摒棄沿街為市的粗放型形態,也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小區周邊菜場+零散商鋪模式。
據浦商集團介紹,整個項目聚焦本地社區居民,尤其是張江產業人口的日常生活需求,做精生鮮品零售業態,涵蓋為老助餐、社區藥店、縫紉修補、早餐工程等民生項目,重點突出社區鄰里中心概念,營造消費場景和文化氛圍。
又比如長寧區的新華農貿市場,公布的初版效果圖同樣讓人驚艷。總建筑面積約3.5萬平方米,帶地下2層、裙房5層,從天空俯瞰,美麗的屋頂花園讓樓宇仿佛成了一座“山地公園”。
此外還有同仁菜場2.0版,門面不大,卻十分現代,水果可以根據消費者需求,切裝盤或者鮮榨。
其他城市也出現了“網紅菜場”:
杭州550平方米的農貿市場,充滿設計感,號稱“買菜比逛街更時髦”;
北京微風市集,吸引熱愛美食、鐘情菜場的生活家們,也是年輕人營造有趣活動的場所;
中國臺灣一家果蔬批發市場,設計成波浪起伏的退臺式屋頂花園,建筑景觀宏偉。
一場充滿無限可塑性的網紅菜場改造浪潮正在悄悄開始。
只要充滿故事與邂逅的場景不變,菜場無論什么形態,無論如何跨界,永遠會有生命力。這也是上海,這座引領消費浪潮的城市,未來值得進一步耗費心力關注和打造的新領域。
一飯一蔬,生活百味,菜場已到重新定義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