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田杰雄)8月底,《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正式公布,東城、西城區委書記在就相關熱點問題答記者問時,特別提到關乎百姓菜籃子的蔬菜生鮮供給問題,表示嚴控規模不會降低居民生活質量,社區蔬菜市場也將規范提升。為制定新的管理規范標準,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零售市場專業委員會已經在核心區多個生鮮零售市場走訪,其中包括社區便民菜店以及傳統農貿市場等,有專家走訪后提到,更關注農貿市場的提升,“因為農貿市場更接地氣,也更能體現一個城市的文化和形象。”
專家看來,傳統農貿市場也承載著溝通、交流、休閑的作用。新京報記者 田杰雄 攝
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零售市場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賀有余,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他首先提到了“經由率”,即農貿市場流通量在農產品流通總量中所占的比率。而據全國農貿聯疫情期間的統計數據來看,農貿市場所占的農產品經由率能夠達到70%,也更證明了農貿商對于百姓日常農產品供給的重要性。
在業內工作多年的從業者看來,這與農貿市場的消費群體有關,也與消費者的飲食習慣、消費習慣有關。“比如南方和北方就不一樣,南方市場里允許活禽交易,北方很多城市都是不允許活禽上市的;南方人覺得買肉就要吃新鮮的,冒著熱氣的鮮肉,而在北方,許多肉類都是要經過冷鏈儲存的。”
因此,農貿市場也體現著城市的文化和氣質。“你要想了解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就一定要去當地的農貿市場,這里有最直接的煙火氣。”
另一方面,賀有余認為,相對于生鮮超市,農貿市場更能照顧到相對弱勢的群體,這樣的弱勢不僅僅體現在消費者的消費水平上,也體現在消費者的年齡上。“比如說,有的老年人逛市場,其實不僅是為了買菜,其實也要在這個過程中休閑、溝通、交流。農貿市場是應該承載這個功能的。”
普通的超市無法起到這個作用嗎?賀有余告訴新京報記者,超市化經營和普通農貿市場對于消費者的購物體驗的不同具體在“溫度”上。“超市是人和物、人和貨架的接觸。農貿市場是人和人的接觸。人是需要溝通,需要感情的,而人和物的接觸是冷冰冰的,人和人的接觸是有溫度的。”
在普通生鮮超市,更多的是人與貨架、人與物之間的交流。新京報記者 田杰雄 攝
當代作家汪曾祺先生也提到自己愛逛菜市場,他說,“到了一個新地方,有人愛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店,我寧可去逛逛菜市場。看著生雞活鴨、鮮魚水菜、碧綠的黃瓜、通紅的辣椒。”他在書里說,熱熱鬧鬧的菜市場能夠讓人感到生之樂趣。
專家表示,目前國內的市場建設管理總體情況是,南方比北方好,東部比西部好,“消費者能在環境好的農貿市場中買到便宜、放心、如意的商品,這會成為他們幸福感的組成部分,這其實也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