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深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電話:400 059 2068
手機(微信):18129918580 13392192523
地址: 深圳市龍崗區龍崗街道南聯社區龍城大道31號金地凱旋廣場4棟3502
網址:hncym.cn
塵土飛揚、污水橫流,空氣中充斥著魚腥味兒、爛菜葉子味兒……提到菜市場,若還停留在以往的老印象,那可落伍了。近年來,圍繞社區菜場的改造持續進行,不僅環境方面有了大幅提升,業態也逐漸多樣化。
由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組織修訂的《社區菜市場設置與管理規范》,近日經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批準正式公布,并將于7月1日正式實施。圍繞該規范,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還會同北京市商務局組織召開了北京市地方標準宣貫會,“顏值”“內涵”等字樣,在會上被多次提及。經過提升改造的菜市場運行情況如何?菜市場這塊民生拼圖,怎樣更好契合百姓需求?
木樨園早市“人氣”爆棚。
?提升? 可賞花觀魚 還能趕大集
西四環定慧橋西南角,幾座方方正正的建筑圍成一處院落。最外側灰色石墻上,“云和市集”四個黑色大字搭配著英文名稱,顯得活潑跳躍。
“蔬菜水果”“生鮮肉類”“花鳥魚蟲”……各座建筑標識出具體身份。
年近八旬的金奶奶告訴記者,“云和市集”原本叫五孔橋市場,有近20年歷史,主要就是賣菜,沒有花鳥魚蟲。升級改造后新增了這個大廳,喜歡花草的她基本每次都會逛。
一名綠植攤主介紹,自己此前在不遠的北順花卉市場,去年11月搬到這邊。“頭一年我們的租金有折扣,租一年送半年,下一年再根據大家經營狀況調整,感覺還是挺優惠的。”
記者發現,幾個經營大廳外部彼此獨立,內部均有通道相連。統一的木質攤位設計搭配瓷磚地面,顯得敞亮清新、顏值滿滿。除了“吃喝”相關,大廳還辟有百貨、維修等專門區域。就連縫紉機、配鑰匙機等一般市場里難得一見的物件,也有妥善容身之處。200余個免費停車位,不必擔心買菜停車難的問題。
“這個市場改了好幾次,現在這樣挺好。”市民羅先生頻頻點頭,從他家過來步行10分鐘左右,五孔橋市場可說是日常重要的采買之處。“原來臟得厲害,地上都是土,幾間屋子一直沒利用起來。”
去年,羅先生驚喜地發現,五孔橋市場來了個大變身。不但有了“云和市集”這一充滿詩意的名字,還將房屋修繕一新,大伙兒最關心的價格并沒因提升改造變貴了。“平時修個東西、換個鍋蓋都很方便,有家配鑰匙的攤主在老市場里好多年了,看到他們都進來,我們就放心了。”
4月23日至5月7日期間,利用院內空地,菜市場還舉辦了一場臨時大集。一排排活動支架撐開,密密麻麻擺上放大鏡、線團、松緊帶等商品,以及各地名優特產,吸引了很高人氣。“以前我們去過五棵松那邊,大集辦得特別好,我就總想,這邊空地也應該利用起來啊!”羅先生高興地說,沒想到自己的期待這么快就實現了。“我們老年人腿腳不利索,大商場也不能總去,在集上買買東西,實惠方便還能挑選,希望可以經常辦。”
?變化? 逛市場人少 線上訂單多
一層淡綠色外立面墻上畫著一輛老式自行車,后座還夾著一棵大白菜。二層米黃色墻面上,則綴著一個醒目的“笑臉蘿卜”卡通標識。不同于傳統認知中的老式菜場,朝內南小街菜市場雖只有20余年歷史,卻在樸素中傳遞出“復古講究”的風格,提醒人們,這里一定被精心設計過。
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東城區商委和朝陽門街道歷時半年多,對菜市場進行了落架大修。硬件設施提升后,中央美術學院聯合北規院、菜場攤主、居民一起,通過招幌、手繪等,為菜市場賦予了不少藝術文化氣息。通過升級改造,為老百姓留住一些空間,發揮傳統菜市場地區情感紐帶、城市文化名片等作用。
與不少拆掉的菜場相比,南小街菜市場地處核心城區又被完整保留,無疑是幸運的。但記者隨機詢問多位顧客,大家均表示改造完后來買菜的人似乎變少了。
“我覺得品質和菜價沒什么變化,如果說漲價,也是隨著社會物價那么漲的。”剛完成采購的王先生提著滿滿兩袋菜,他表示自己就住在旁邊小區,上下班一直捎帶手在南小街菜市場買菜。他指指門口停放的電動車,“不知是買的方式變了還是怎么?”
菜場門口除了來往顧客,數量最多的要算是買菜平臺配送員,電動車始終維持在七八輛以上。每位配送員進入菜場片刻,便會提出十幾袋待配送貨品裝箱離去。配送員介紹,菜場里設置了提貨點,一般覆蓋3公里以內距離,半小時左右即可送到。從配送員出入頻次和配送數量來看,線上訂單已經超過了線下顧客人數。
記者跟隨一名市民來到位于南小街菜市場斜對面的朝陽門生活超市。這間位于地下一層的超市于五六年前開業,體量更大,也起到分流菜場客源的作用。“我們兩邊都去,想買點肉、奶這種的,就來超市,順手再帶些菜。”雖然去南小街菜市場的次數減少了,該市民同樣對其頗有感情。
?方向? 小店“打補丁”菜場“一站式”
“提倡小型便民店不意味著忽視大中型菜市場”,北京交通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副教授盛強對此曾反復提醒。在他看來,居民需要豐富的選擇,一站式服務,足夠的穩定性。分散化的菜店乃至四處“打補丁”的菜車,都不能完全取代更大規模的菜市場,它們在市民生活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上午9時許,沙子口附近的木樨園早市門外,離著還有幾十米,便能看到不少上了些歲數的市民緩緩而來。若從環境而言,這里無疑屬于最“接地氣”的一類。水泥地面談不上平整,鐵皮棚頂還有多處漏風,但絲毫不影響它的人氣。
“奶油草莓,十塊兩斤,兩斤十塊了啊!”水果區靠近入口的一處攤位,老板聲若洪鐘,引來不少顧客駐足。一位顧客想要上手,他忙制止“咱不讓挑啊”,并麻利地將木盒里一排排草莓撥進袋子。“不給我個盒?”“這個價我都要賠死了,不給盒。”攤主雖有點“小氣”,但礙于實在便宜,顧客搖搖頭,邊笑邊遞上10元錢。
“里面看看呀,多得是。”66歲的馬阿姨瞥了一眼,不緊不慢向前踱去。中間位置,另一家攤位同樣標出奶油草莓“2斤10元”,攤主正埋頭給絡繹不絕的顧客裝盒。“你看,他家就有盒吧?”
木樨園早市兩側分布著水產肉類、面食蛋奶等攤位,中心幾列則被蔬菜、水果占據。尤其是幾十家蔬菜攤位,互相比的就是賣相和價格。這家菠菜2元一捆,再走幾步,就能碰到只賣1.5元的。
馬阿姨家距市場約1.5公里,若時間充裕,她還是愿意慢慢過來閑逛。而她家小區馬路對面,一間“蒲安居菜市場”是她就近購物的選擇。這里相較木樨園早市面積小上許多,熱鬧程度也遜色。“有些菜還不錯,有些周轉得慢的,比如油豆角,就不總能買到新鮮的。”
不過,蒲安居菜市場年初經過提升改造,經營方式由個體改為菜店自營,環境也變得敞亮整潔。雖然覺得菜價相較早市略微貴了一點,馬阿姨認為菜店自營也會“更為正規”。一次去買香菇,剛想伸手拿,店員示意稍等,并將每朵香菇下面的根剪掉。“包括大白菜,外面的爛葉子都會擇干凈,買回去都能吃,沒有浪費的地方。”有這一近一遠、一小一大的兩種菜場互相補充,她對日常采買的環境非常滿意。“希望小的越來越多,大的越來越好。”(記者 魏婧 文并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