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問題一直是國家致力解決的問題,中央“一號文件”更是連續12年聚焦“三農”。在傳統模式無法解決農業面臨的種種問題時,互聯網卻憑借其強大的流程再造能力,讓農業獲得了新的機會。
通過互聯網技術以及思想的應用,可以從金融、生產、營銷、銷售等環節徹底升級傳統的農業產業鏈,提高效率,改變產業結構,最終發展成為克服傳統農業種種弊端的新型“互聯網農業”。
互聯網對于農業的深度改造和提升有很大的優勢,具體體現在5個方面。
樹立安全健康的品牌形象
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農產品發展最大的瓶頸。如何讓消費者重拾信心?通過互聯網創造透明的供應鏈體系,是最直接的方法。
從食品領域延伸出來的可追溯系統,目的是解決食品安全和食品信譽問題。通過一個二維碼,消費者就可以在手機掃描后看到這個產品的追溯信息,哪里耕種、何時采摘、誰來采摘、包裝日期等一應俱全。而這些都需要互聯網、物聯網、網絡視頻以及云計算等技術的支持。最終,用互聯網技術實現生產過程的全程追溯,再加上質檢等權威機構的合作,就可以多方協同創造出真正透明的供應鏈。
農業生產的標準化
農產品生產無法標準化,一直是制約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物聯網可以從生產環節徹底改造農業,使農業自動化、精準化、可追溯,減少人力,降低成本,并最終實現農產品生產的標準化。雖然現在并不是很熱,但卻是未來的趨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在農業生產中應用物聯網技術,可以通過各種無線傳感器實時采集農業生產現場的光照、溫度、濕度等參數及農產品生長狀況等信息,再將采集的參數信息匯總整合,最后通過智能系統進行定時、定量、定位處理,及時精確地遙控指定農業設備的開啟或是關閉,真正實現“智能化農業”。
農產品銷售模式的升級
由于農業的季節性、區域性明顯,又很容易受到氣候因素的影響,加之我國的小戶經營體制難以與大市場有效對接,農產品經常發生“賣難”現象和“多收三五斗”式的豐收悖論。
毫無疑問,電子商務可以拉近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距離,使農產品不再因為地域原因而滯銷。除此之外,電子商務平臺因為可以讓生產者的產品直接送達消費者,省去了中間的經銷渠道,也使得產品的價格大幅度降低。
更重要的是,互聯網渠道可以從根本上改變生產和銷售的關系,運用大數據分析定位消費者的需求,按照消費者的需求去組織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從而實現農產品的零庫存,如樂視的生態農業就是采取了這種C2B思路。
提高農村金融服務
金融是經濟的核心,農村金融是農村經濟的核心。但我國的農村金融服務并不能滿足農民的需要。
從2000年初,央行和銀監會開始逐步進行金融機構的創新,鼓勵涉農金融機構展開了包括村級互助基金、林權抵押貸款、小額信貸、村鎮銀行、資金互助社、“公司+基地+農戶”等多種方式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
但是,受到地域、資源、產業結構等多種因素制約,這種由監管層主導的農村金融產品創新并沒有很好地改善農村金融問題,農村金融產品種類單一、供給不足的問題仍然突出。
創建廉價且高效的營銷入口
互聯網最擅長的是什么?營銷。無論是傳統的饑渴營銷原理,還是新型的社交工具,互聯網人最擅長的永遠是把死的說成活的。
放到農業來說,各類社會化媒體及通訊工具可以為農產品提供便利的營銷入口,更重要的是,營銷成本極低。微博、微信、QQ及SNS等都是免費的資源,沒有任何行業能夠像互聯網人那么容易地和消費者建立信任關系,并以此推銷產品。
傳統農業為什么發展得不好?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品牌,導致農產品附加值低、農民無利可圖。我們認為互聯網最適合打造品牌,因為它可以低成本進行營銷的傳播。褚橙、柳桃、潘蘋果為什么那么火?就是因為互聯網的強大營銷能力。
互聯網農業的營銷屬性,有三條關鍵因素:一是細分市場理念的良好運用,運用大數據精準定位目標客戶,避免泛化營銷;二是以精良的客服實現與客戶的密切互動,不斷改進產品質量;三是適當的產業鏈控制,既不妄圖進行覆蓋全產業鏈的經營,也不是單純外包生產,對于產業鏈上游原材料進行良好的產品質量控制,對于下游的產品加工實現標準化生產,才是最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