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農貿市場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是一座城市煙火氣的生動體現。
近日,“美顏神器”生鮮燈紛紛下架,農貿市場迎來新變化。其實,不僅是生鮮燈的變化,江蘇各地一批農貿市場提檔升級,“高大上”的環境、“接地氣”的價格、有保證的菜品,吸引了年輕人打卡、就業,也豐富了市民生活,成為市井新風貌,也為城市發展平添新活力。
“顏值”提升,年輕人也愛菜市場
如今,不少到南京來游玩的游客,行程中往往會選擇菜市場。“這次我們來南京,除了看演唱會,還有一項重要行程就是去小紅書推薦的科巷菜場打卡。這里人氣真是旺!”在科巷菜場,杭州白領黃佳佳告訴記者。
“老南京的城市記憶,最秦淮的市井煙火”,這是寫在科巷浮雕墻上的話。走進這個“高大上”的菜市場,各類特色小吃店、生活用品一體店、社區商業以及品牌連鎖店應接不暇,穿過富有文藝氣息的浮雕墻來到二樓,雖然已過了上午的交易高峰期,各個攤位前依舊有不少市民在挑選菜品。最吸引眼球的是隨處可見的彩色標牌,從綠色鮮蔬到藍色水產,各品類商品分別對應不同顏色的標牌,一目了然。
“科巷菜場始建于1958年,2016年被評為南京市‘老字號’。2020年的提檔升級,讓這里多了新的功能,打造成集美食零售、文化休閑、果蔬生鮮、社區服務功能于一體的社區商業空間。”科巷新市集副經理高健介紹,為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科巷,調動年輕群體消費潛力,特地規劃了科巷新市集網絡直播間,后期將會挖掘特色經營戶,開展直播試點,將“單向購買”模式轉變為“雙向互動”模式,激發消費新活力。
隨著城市“微更新”,許多菜市場都已經舊貌換新顏,也拉近了與年輕人的距離。連菜場小老板中,年輕人也多了起來。
“新鮮的蝦,來看看啊!”12月8日一早,劉姐菜籃子(南京江寧店)“寧波海鮮”攤位的90后掌柜李文艷和老公小胖就在忙著給客人打撈、稱重魚蝦,“我們每天凌晨1點去批發市場拿貨,這樣能挑到好的魚蝦!”李文艷說,菜場里和他們一樣的年輕人還有很多,大家每天一起聊聊天,總能碰撞出新想法。“劉姐菜籃子”副總經理胡茂霞介紹,全國20多家門店有3000多名80后、90后的年輕攤位掌柜,占比將近40%。
12月8日下午,記者在劉姐菜籃子(南京江寧店),看到不少提著無紡布購物袋或拖著小推車的年輕人,他們大多直奔某些菜攤,報出菜名,讓攤主包好稱好,就直接掃碼結賬離開,全程不超過3分鐘。
“我預先就在手機軟件上看好了菜的配方和用料,把需要的菜都記在手機上了,到店里直接買就好了。”田宇稱。沈辰剛下班就直奔菜場,她指著旁邊的一塊電子屏說:“這里菜品新鮮,交流起來也順暢,菜價也都是明碼標價。”順著她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了一塊藍色顯示屏,顯示屏上滾動播放著各家菜攤的菜價、實時交易記錄和實時稱重記錄。
網上下單、配送到家,記者留意到,菜場的部分攤位開啟了蔬菜線上下單購買模式。“只要進入我們的小程序,然后勾選好想買的菜,點擊下單,不出1個小時,就會有騎手從我這里取菜送到顧客的手中,很方便。”劉姐菜籃子(江寧店)蔬菜攤位的負責人嚴領向記者示范著下單操作,據她介紹,每天都有1/5的客戶會通過線上下單買菜。
“內涵”提升,菜市場更智能更便民
這些年,全省各地積極探索科技賦能菜市場管理的新路徑,一批“智慧菜市場”應運而生。
走進揚州瘦西湖農貿市場,菜場的整潔感和科技感顯露無遺。一進菜場大門,就可以看到兩個電子顯示屏,顯示屏上清楚地顯示著每日的菜價、交易數、交易額、檢測合格率等信息,在菜場的每家攤位上,也掛著電子顯示屏。
揚州市市場監管局市場處處長楊斌介紹,今年以來,揚州市正在著力打造智慧農貿市場,通過聚焦信息公示標準化、市場管理規范化、監管執法智慧化、一碼溯源便利化等建設標準,讓傳統農貿市場更“智慧”,電子秤、信息顯示屏、攝像頭等都是智慧化管理的“杰作”。目前市場監管部門已經在該市農貿市場裝配了239個遠程攝像頭,市場監管人員通過系統,遠程實時監控,極大提高市場經營秩序監管效能。 位于常州市新北區龍虎塘街道的玲瓏農貿市場,是當地“智慧菜場”的標桿,記者在市場內注意到,智能溯源電子秤在稱重結算完成后會自動生成一張小票,小票上帶有二維碼,掃描后就會出現商戶信息,包括經營主體、抽檢記錄、進貨憑證等內容。 “在改造提升過程中,我們一方面著重于硬件環境,整個市場將加裝中央空調系統;另一方面,對整體功能定位也將再次調整,改造后的市場也提供修鞋、修表、縫補、鎖具修配等多項特色便民服務。” 玲瓏農貿市場負責人胡孟明介紹,市場內安裝了具備市場公示、智能稱重等功能模塊的農貿市場智慧化管理系統和數字高清監控系統,可以及時向消費者提供商品價格、食品安全檢測結果等信息,還探索生鮮電商模式,鼓勵經營戶拓寬運營渠道,提供線上下單、線下提貨等服務。
多業態組合可以提高農貿市場客流量,是農貿市場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之一。記者了解到,在升級改造農貿市場過程中,常州市新北區城區農貿市場結合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通過分析市場目標客群的潛在消費需求,探索與超市、藥店、餐飲街區、中央廚房、小商品市場、夜市等進行多業態組合,已形成多個集農貿市場、超市、餐飲、家政服務、休閑娛樂、文化教育、夜市于一體的一站式城市社區商業中心。
農貿市場關系著市民的一日三餐,食品安全是重中之重。目前,南京市331家農貿市場全部建成食用農產品快檢室,日檢測能力在8000批次以上,檢測品種覆蓋蔬菜瓜果、生鮮肉品、水產品、豆制品、糧油、調味品等農副產品,檢測項目包括農藥殘留、非法添加等8種風險指標,切實守護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在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呂永剛看來,農貿市場變化體現在多方面,一是品質升級,改變了傳統菜市場簡陋、低端的面貌;二是嵌入了新功能,如線上化、智慧化升級,新品牌及“首店”等新業態的引進;三是品牌集成,把菜場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打包”改造,塑造新的菜場品牌。這背后,折射出品質化和平臺化趨勢,消費升級引致供給端品質提升,而線上線下的有機融入,讓農貿市場成為本身就具有網絡屬性的平臺。
因地制宜,讓“菜籃子”兜起滿滿幸福感
農貿市場是城市品質的縮影,讓“菜籃子”兜起滿滿幸福感,既是家門口的“生活小事”,更是城市發展的“大事”。如何讓農貿市場更舒適、更規范?
“近年來,常州市新北區將提升農貿市場作為縣域商業體系建設的重要工作,對全區農貿市場開展了新一輪改造提升。”常州市新北區商務局市場處科員施建偉介紹,新北區出臺相關鼓勵農貿市場升級改造及規范經營的管理辦法,目前全區已完成15個農貿市場的升級改造,帶動社會投資超2億元。
據悉,下一步,常州市新北區將在農貿市場升級改造和規范經營管理中,注重市場現代化水平提升與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努力把農貿市場建設成設施先進、管理規范、商品上行下行流通順暢、多業態融合共生、綜合服務城鄉居民日常生活的新時代商業場所。
今年,揚州市共有印巷等8家農貿市場被列入市委市政府民生1號文件市場改造建設項目。5月,揚州市市場監管局還制定了中心城區農貿市場三年提檔升級實施方案,計劃對57個市場實施新一輪的全面標準化提升。其中明確,要因地制宜推動改造,各區(功能區)政府(管委會)應當全面落實屬地責任,對現有農貿市場狀況逐一進行分析論證,聚焦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尊重歷史、實事求是、分級分類推進提檔升級。
不過記者發現,盡管一些“網紅菜場”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拍照打卡,但對于本地百姓來說,一些“網紅菜場”并不是他們買菜的首選地。“這些‘網紅菜場’的菜價是虛高的,我寧可去附近一些環境一般的菜場消費。”在南京市民陳紅看來,部分“網紅菜場”已經失去了“菜場”的功能定位。
一家南京“網紅菜場”蔬菜攤的商販透露,菜場整體的檔次升級,導致租金上漲,菜價不得已也得跟著上漲,很多攤主在這里待了沒多久就“挪窩”了。在她看來,菜市場吸引的應該不只是拍照打卡的過客,而是要讓那些真正有消費需求的顧客走進市場,并且維護好陪伴市場多年的老顧客,這樣才能真正讓市場長久地發展下去。
呂永剛認為,一些網紅菜場風光一時,但又回歸困頓,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資本大規模進入農貿生鮮市場,不斷擠壓傳統菜場空間;二是不少網紅菜場雖然增加了流量屬性,但“智慧菜場”的功能尚不健全,難以與打通線上線下的平臺企業相抗衡。他建議,網紅菜場要想長紅,遵循“便利、放心、實惠”等菜場底層邏輯是前提,切忌舍本逐末;其次,改造升級的重點不能光盯著年輕人,更要讓中老年這個菜場主力群體認可才行。(劉程錦 洪葉 許愿 許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