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網絡博主先后到遼寧省大連市的多個市場探訪,稱其在個別商戶處遭遇“鬼秤”,并聯系相關部門進行處理。系列視頻發出后,引發廣泛關注。11月12日,大連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的案情通報顯示,該市中山區某餐飲店在經營中使用的電子計價秤經檢測結論為不合格,當地市場監管局已立案調查并依法嚴厲查處。
所謂“鬼秤”,是指經過非法改裝的電子秤,這類電子秤可以根據需要顯示虛假物重,通過密碼操作又能恢復正常,令市場執法人員難以檢查,因而被稱為“鬼秤”。“鬼秤”算不上什么新鮮事物。十多年前“315”期間,就有媒體深入海鮮市場發現多家商戶使用“七兩秤”欺騙消費者。近些年,有關街頭攤主缺斤少兩的短視頻也并不鮮見。 使用“鬼秤”作弊欺詐的現象不時出現在餐飲、零售、批發等生活服務行業當中,明顯地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公平交易權等合法權益,擾亂了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破壞了公平競爭環境,因而一直是有關監管部門打擊的重點。
值得注意的是,借助“鬼秤”短斤少兩的套路具有手段隱秘、金額較小、隨機性大等特點,加之監管力量有限,多種因素影響下,長期以來相關侵權事件久禁未絕,且形式愈發隱蔽。 “小計量”里有“大民生”,小小的一桿秤,一頭連著商家的誠信,一頭連著消費者的信任,關乎消費信心的提振與市場環境的建設。正因此,對于屢禁不絕的“鬼秤”,必須采取更加全面、精準、嚴密的治理措施,凝聚各方合力,讓相關廠家、商家徹底斷了生產、使用“鬼秤”的念頭。
(圖源網絡)
高懸監管利劍。有關部門要強化執法責任、提高監管水平、創新監管方式,定期對市場上的計量器具開展檢查和校準,確保其準確、合規。對于發現的“鬼秤”,應及時公開曝光并嚴肅處理,加大對弄虛作假行為的打擊力度,強化信用懲戒,切實提高違法成本、形成對不法商家的威懾。同時,可發揮現代技術對監管治理的賦能作用,比如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更高效、快捷地對市場數據進行監測和分析,及時發現和解決欺詐問題。
重視源頭治理。我國計量法明確規定,制造、修理計量器具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對制造、修理的計量器具進行檢定,保證產品計量性能合格,并對合格產品出具產品合格證。只有確保生產端提供優質供給,才能減少流通端的良莠不齊。為此,衡器相關協會應與重點生產廠家協同聯動,在全行業抵制生產不符合國家標準的電子秤,同時持續推進工藝改良,壓縮電子秤被隨意改裝的空間。
優化市場服務。營造良好交易環境,市場經營者是重要一環,可通過設置更多“公平秤”為消費者提供便捷服務。此外,還應對場域內的所有電子秤統一登記造冊、建立臺賬并到市場監管部門備案、進行集中檢定,積極配合有關部門查處不法商家。加強對經營服務范圍內商家的教育引導,敦促他們強化法律意識、規范自身行為,堅守誠實守信經營,也是打造自身市場口碑、贏得消費者信賴的必要之舉。
秤準量足非小事,一分一厘系民生。監管部門、行業協會、市場經營者、商家等各方都應承擔起各自的責任,共同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多措并舉、久久為功,讓一切消費欺詐行為無處遁形,才能讓群眾消費更放心、更安心、更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