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深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電話:400 059 2068
手機(微信):18129918580 13392192523
地址: 深圳市龍崗區龍崗街道南聯社區龍城大道31號金地凱旋廣場4棟3502
網址:hncym.cn
“外賣小哥只是送飯的?”你out了!如今奔走在大街小巷的很多外賣小哥的賺錢方式還有送蔬菜和豬肉等生鮮食品。為外賣小哥撒錢的,是正在菜市場“打架”的阿里、騰訊、美團、京東等互聯網巨頭。
今天你網上買菜了嗎?
冬天來臨,你是不是發現身邊網上買菜的人比以前多了。
“北京風這么大,我出門買菜會把我刮走的。”在被問及為什么選擇線上買菜時,瘦小的小可開玩笑道,“很多時候懶得出門,我經常在線上買菜,免費送貨上門,還能預約時間,菜品新鮮,魚也是現宰的,送到我家還在動尾巴。”
讓忙碌了一天的上班族拖著疲憊的身軀逛菜市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若是碰上加班,甚至趕不上菜市場的營業時間。線上賣菜業務很好地契合了這部分“心想做飯而時間精力均不足”人群的需求。
“差不多三十分鐘就能送達,經常有券,比小區門口菜市場還便宜。”方便、便宜是上班族蔡女士選擇網上買菜的原因。
而作為兩個孩子媽媽的陳女士更是覺得沒有時間逛菜市場,每天下班之后都得急忙趕回家。最近她接觸了買菜APP后,開始逐漸習慣下單買晚飯的食材和孩子愛吃的水果,由外賣小哥送菜上門。
“95后”外賣員小劉從2019年初開始接生鮮外賣的訂單,目前他平均下來一天能跑三四單。“一天下來,能多賺十幾、二十塊的收入。”
小劉向記者表示,他一天的訂單中,大概有十分之一來自菜市場:“一個月總共能接個一千來單吧,最多的一次到了一千五。一天送個三四十單就很累了。”
小劉主要利用上午9到10點和下午3到4點的兩個時間段送菜,這是很多年輕人、尤其是有小孩的婦女經常下單的時間,同時又能錯開午餐晚餐的外賣高峰,很好地利用了外賣員的空閑時間。
北京市青年路附近一家市場的菜商小江在一眾菜商里顯得很年輕。她前幾年剛從父母手里接過自家菜攤,去年年初就入駐了餓了么、美團兩個外賣平臺。經過近兩年的經營,她目前的線上賣菜業務發展得不錯,一個月差不多能接一百多單。
“這邊住的年輕人多,工作忙沒時間買菜,愛用軟件買。”小江很能體量年輕人的辛苦,有時訂單備注了削皮等要求,她也都一一滿足。據小江介紹,線上訂單的客單價一般不會很高。“年輕人也不愛囤菜,買一點吃一點。”
像小江這樣的菜商每天從種植基地、批發市場把新鮮的水果蔬菜運到社區周邊,小劉這樣的外賣小哥承擔著把水果蔬菜送到用戶手中的任務。這樣一條線上菜市場產業鏈的形成,還有一個起到維系與展示作用的平臺服務商。
互聯網巨頭爭相賣菜,為哪般?
其實,網上買菜不是個新詞兒。
2014年開始,北上廣深等重點城市就曾掀起過一股O2O浪潮,第一批試水的有愛鮮蜂、青年菜君等線上賣菜平臺。
叮咚買菜、每日優鮮則是第二批玩家的代表,他們采取的是前置倉模式,在社區里提前安置生鮮“倉庫”,用戶網上下單購買的蔬菜,直接從附近的前置倉發出到用戶家。
后來,線上線下社區門店一體模式誕生,代表是阿里的盒馬鮮生、美團的小象生鮮等。他們打造了“傳統商超+外賣+APP”鏈條,開創了互聯網驅動、線下體驗的復合模式。
現在,菜籃子的互聯網生意已經從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等小型戰役,演變成了美團、騰訊、阿里、京東等巨頭的爭鋒。
阿里方面,餓了么3月份與叮咚買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后,餓了么口碑正在孵化“餓鮮達”的新項目,探索與菜場聯營合作,幫助菜場進一步提升數字化運營水平。
美團則是1月份在上海啟動美團買菜業務的測試,隨后在北京、深圳、蘇州、南京等城市試水,并于11月攻入深圳。
此外,雙十一期間,蘇寧小店下屬的互聯網買菜業務“蘇寧菜場”也正式在上海上線。
騰訊在這場競爭中并沒有親自下場,而是通過投資每日優鮮、誼品生鮮進行布局。京東則是旗下京東到家聯手眾包物流平臺達達,目前已覆蓋133個城市,合作的連鎖商超200多家。
吸引如此多資本和企業的關注,已存在數千年的賣菜生意為何這么香?
上海尚益咨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春才接受采訪時表示,電商紛紛競爭線上菜市場的主要目的就是獲取流量。如今電商提升流量的成本越來越高,挖掘新增流量需要尋找新的品類,菜市場是目前最好的選擇。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彭建真也認為,生鮮是在所有的商品里購買頻率最高的,如果經營得好,可以產生非常可觀的流量。
研究機構的數據證明了這個觀點。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規模已突破千億,預計2019年市場規模將突破1600億元。另據《2019線上生鮮消費發展趨勢報告》,2018年餓了么平臺生鮮商戶數增量超100%。2019年一季度餓了么生鮮活躍用戶訂單量已超2018全年,同比增速高達384%。
靠燒錢,菜市場會被搬到網上嗎?
由于蔬菜客單價低、容易損耗,從商家的角度上說,賣菜是個性價比低的生意。如今,線上買菜平臺為了吸引與留存用戶,紛紛采取了諸如減免配送費等“燒錢”的補貼行動。
但互聯網巨頭這種“賠錢賺吆喝”的策略,能長久嗎?
在胡春才看來,燒錢是電商快速擴大規模的手段:“電商和傳統線下打法不一樣,線下主要靠自我積累,但想要迅速擴張很困難。電商則是用燒錢來縮短培養用戶的時間。能否通過燒錢培養用戶的線上購買習慣,并把習慣保存下去,是未來能否盈利的變數。”
在一些人看來,原有的購物習慣使得線下菜市場依然是不可替代的。北京市西城區的一家社區生活服務中心里,小秦是唯一一家上線了外賣平臺的商戶。他告訴記者,周圍住的老人多,線上訂單不多:“一天也就十單左右”。
在北京西直門附近,一家有獨立門頭的小菜店老板秦師傅自己沒有上線外賣平臺,但可以通過加他微信的方式線上訂菜。他說,“我們小店,老顧客多,很多飯店、食堂都用微信在我這定,一天能有一萬多的流水。到店里買菜的人不少,但賺不了幾個錢。”
梳理發現,2014年的線上賣菜的鼻祖生鮮O2O企業,大多數已經銷聲匿跡。即使是在2017年就單月營收突破2.8億的每日優鮮,也只是在一線城市實現盈利。“線下傳統市場依然占領著絕大部分的份額。”易觀一份研究報告數據曾顯示,雖然比例不斷增加,生鮮市場2017年線上市場滲透率僅7.9%。
彭建真認為,生鮮電商對傳統菜市場的沖擊體現在消費者新的購物習慣、生活方式。傳統菜市場不一定會全部轉移到線上,線上的拓展實際是為消費者增加了渠道和觸點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