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深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電話:400 059 2068
手機(微信):18129918580 13392192523
地址: 深圳市龍崗區龍崗街道南聯社區龍城大道31號金地凱旋廣場4棟3502
網址:hncym.cn
博羅市場中的蔬果攤位。
本報記者 強 薇攝
達尼洛夫斯基市場內景。
本報記者 屈 佩攝
顧客在新特斯塔丘市場內的店鋪購買食品。
本報記者 韓 碩攝
圣米蓋爾市場外觀。
本報記者 姜 波攝
隨著超市賣場不斷發展、生鮮電商日益流行,各國菜市場在堅守的同時,也紛紛謀求轉型。通過強化專業管理、追求食材品質、舉辦人文活動、加強線上宣傳等方式,菜市場這一古老的市場形式也在不斷煥發新的生機
意大利
新特斯塔丘市場
對新鮮食材的追求孜孜不倦
本報駐意大利記者 韓 碩
羅馬新特斯塔丘市場的早集每天從清晨就開始了。在這棟占地超過5000平方米的現代建筑內,數條走廊縱橫交錯,奶酪、肉類、蔬菜、海鮮等食材一應俱全。盡管時間尚早,來購物的顧客已經摩肩接踵。小販的叫賣聲、人們討價還價的聲音此起彼伏,熱鬧非凡。
94號攤位是市場中的明星店鋪,前來挑選的顧客絡繹不絕。該攤位專營海鮮產品,從1920年開始就由馬斯特羅亞尼家族代代經營。攤位老板達尼洛·馬斯特羅亞尼聽家中長輩講,他的曾祖母安東尼婭當時每天都坐船穿梭于臺伯河兩岸,將最新鮮的海鮮帶到當時的老特斯塔丘市場。現在,94號攤位已成為市場中歷史最為悠久的攤位之一。馬斯特羅亞尼告訴記者,堅持海鮮產品的新鮮度、待客熱情友善是家族謹遵的不二準則,也是其傳承至今的成功秘訣。
“100多個攤位,100多個故事,1000多種產品。”在新特斯塔丘市場的103家攤位中,不乏94號攤位這樣擁有數十年甚至上百年歷史的老店,每家老店都有著獨特的故事。來自本地和世界各國的顧客在新特斯塔丘市場品味美食,也在老店中感受這家市場悠久綿長的文化傳統和歷史變遷。
特斯塔丘市場原本是露天市場,20世紀初就已初具規模。經過近百年的發展,老市場受到環境等條件的限制,逐漸不能滿足民眾的購物需求。2012年,市場從幾百米外的特斯塔丘廣場搬遷至現址。新市場建筑主打簡約風格,以玻璃和鋼材進行構架。沿襲羅馬傳統的露天市場特色,新市場在建筑四周安裝了穿孔面板,自然風和陽光可以直接進入市場大廳。
作為具有悠久飲食文化傳統的國家,意大利高度重視食品安全。百年來,新老特斯塔丘市場保持競爭力的“金字招牌”,就是其始終如一的高食品質量。市場負責人洛倫佐·吉伯蒂介紹,“市場內銷售的所有農產品都經過意大利農業監管部門的層層檢測。這里販賣的所有蔬果都必須標示保質期,對于攤位衛生我們也有著嚴格標準。”嚴格的食品質量要求成為市場攤位得以持久經營的保證。皮薩諾家族經營的果蔬店已有60多年歷史,“對食材新鮮度的追求孜孜不倦,讓我們擁有了一批忠實的顧客群體。”店主保拉·皮薩諾介紹。
根據意大利農業種植主協會的調查,菜市場在意大利食品供應鏈中占據中心地位。該國農產品市場聯合會主席法比歐·帕羅蒂尼表示,“2018年,超過六成的意大利人每月至少逛一次菜市場。”
對很多顧客來說,新特斯塔丘市場不僅是選購食材的好地方,也是人與人交流的重要場所。“我在特斯塔丘市場買了20多年菜了。從老市場到如今的新市場,所有的攤主、甚至是他們的家人,我基本都認識。”阿德里亞娜·法比奧妮在市場附近居住。她說,很多人像她一樣,喜歡在菜市場一邊購物,一邊同熟悉的攤主交流,仿佛會老友一般,倍感親切。
近年來,新特斯塔丘市場也通過線上宣傳擴大市場知名度。人們通過市場的官方網站,能了解每個攤位的歷史和特色。在市場管理者的引導下,不少攤主也開通了社交賬號,分享店鋪的商品及故事,吸引了很多慕名而來的外國游客。
(本報羅馬電)
俄羅斯
達尼洛夫斯基市場
賦予市場多元化的人文屬性
本報駐俄羅斯記者 屈 佩
在莫斯科南部的圖拉地鐵站旁,一棟形似洋甘菊花朵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這座建筑的頂棚錯落起伏,宛若14片巨大的洋甘菊花瓣;頂棚中央是直徑15米、狀似花蕊的透明圓頂,兼具照明和通風功能。極具風格與美感的外觀設計,讓很多人誤以為這是一座藝術博物館。事實上,這里是一座充滿生活氣息的菜市場——達尼洛夫斯基市場。
達尼洛夫斯基市場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3世紀。1963年,該市場正式成為一座集體制菜市場。20世紀70年代,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市場周邊建起一批現代化建筑。莫斯科市政府將這座露天市場也納入統一的建設規劃當中,聘請了兩位建筑師進行設計。歷經10年的修建,這座洋甘菊狀的建筑終于落成。
起初,受到管理層頻繁更換、缺乏統一管理理念、衛生條件較差等因素影響,達尼洛夫斯基市場曾在上世紀90年代一度陷入經營困境。2015年,市場被私營企業Ginza Project收購。該企業秉持“打造高質量美食體驗”的理念,通過改善衛生條件、引入咖啡館和美食店等措施,讓市場環境煥然一新。當年,該市場獲得《莫斯科時報》評選的“最佳城市改善獎”。
整修后的市場內部呈同心圓結構,圍繞中心位置,順次排列著生鮮產品、水果蔬菜、奶制品、肉類、各式香料等各種食材攤鋪。人們既可選擇現場購買,也可以在市場官網下單。官網還貼心地提供了菜譜,人們可以根據市場提供的烹飪建議進行食材購買。
市場最外圈是市場經營者從世界各地引入的40多家美食餐廳,不論是北京烤鴨、越南河粉、意大利比薩還是印度咖喱飯,人們都可在此一飽口福。經營方風趣地介紹達尼洛夫斯基市場道:“在這里,您可以在80分鐘內環游一個‘美食地球’。”
2017年,市場進行了進一步整修,引進了鮮花店、木工店、香水店和二手服裝店等商鋪,還專門為兒童開辟了名為“樹屋”的活動區域。經營方不斷拓展經營范圍,著力賦予市場多元化的人文屬性,希望讓人們不僅能在這里享受美食,還能感受美好的生活方式。
整修后的市場每個月都會組織兩到三場主題活動,并在官網公布相關信息。活動類型形式多樣,包括講座、電影放映、時裝秀、圖書展、慈善拍賣等。今年8月,市場組織了“夏季運動會周”“文學之夜”等活動,到訪者可以參與桌上足球對戰、多米諾骨牌游戲等,也可與俄羅斯知名作家進行讀書分享。
據統計,2019年,達尼洛夫斯基市場共舉行了36場活動。如今,該市場已形成了集菜市場、休閑娛樂和文化活動于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場所,吸引著各年齡層的民眾到這里聚會休閑。莫斯科市長索比亞寧評價這里已“不僅是一個市場,更是人們交流的地方”。
目前,該市場正在籌備一個小型二手市場,南瓜節、二手唱片交易會等活動也將陸續舉辦。達尼洛夫斯基市場的精彩還將繼續。
(本報莫斯科電)
英國
博羅市場
專業團隊負責市場運營
本報駐英國記者 強 薇
撲鼻而來的烤肉香氣、色彩繽紛的有機蔬果、品類齊全的奶酪、新鮮便宜的海鮮……在距離英國倫敦橋不遠的博羅市場里,人們在購買新鮮食材的同時,還能從攤主那里得到靠譜的烹飪建議。多年來,該市場不僅為本地居民生活提供便利,還成為世界知名的旅游打卡地。
博羅市場是英國歷史最為悠久、規模最大的市場之一。由于背靠倫敦橋這一連接泰晤士河南北兩岸的重要交通動脈,早在11世紀,該市場就逐步發展起來。19世紀工業革命期間,倫敦橋附近建設了連接鄰近城鎮的鐵路,博羅市場由此成為該地區重要的蔬菜和水果批發市場。
時至今日,博羅市場仍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離不開其探索創新的經營管理意識。上世紀70—80年代,超市等新型市場形式的出現曾一度嚴重擠壓傳統市場的生存空間。面對困局,原本以商鋪批發業務為主的博羅市場主動引入面向散客的零售機制。此外,該市場重視食品健康理念,引進了一批主打火腿制品、天然果醬等特色手工食品的店鋪,并鼓勵商戶采用不添加防腐劑的傳統方式制作食物。
這些舉措在為民眾提供購物更優選項的同時,也成為該市場的一大推廣“利器”。一些知名廚師樂于在這里采購食材。每到午餐時間,附近的上班族都愿意來這里購買現場制作的三明治、炸魚薯條等熟食。在一些明星食檔,排隊的長龍甚至難以找到隊尾。
近年來,博羅市場通過構建專業化的管理團隊,幫助市場進一步適應時代變化。目前,市場主要由一家名為“博羅市場信托”的機構管理,該機構專門設立信托基金,對市場運營進行資金支持。機構還聘請了一批來自房地產、品牌營銷等領域的專家,兼職負責市場的運營工作。這些專家發揮各自專業特長,根據城市建設、民眾生產消費偏好等方面的變化,持續調整經營戰略。同時,他們也利用博羅市場的影響力,引導和塑造食品銷售領域的新風向,為市場的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1998年,博羅市場舉辦“美食愛好者博覽會”,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專門到此感受倫敦的煙火氣,領略英國特色美食。
近年來,博羅市場將環保作為運營重點之一。市場中包裹食物的保鮮膜由蜂蠟制成,許多商戶鼓勵顧客自帶包裝袋和餐具。市場還會對紙板、塑料、玻璃等包裝材料進行回收,剩余食物則會送到加工廠,分解轉化為生物燃料和肥料等。2019年,博羅市場成為英國首個全部采用可降解包裝袋代替塑料袋的市場。
博羅市場鼓勵商戶在社交媒體上推廣自家產品,也開設了網上購物渠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不少倫敦居民通過博羅市場的官網訂購食材,解決外出買菜難題。下單后一天內,產品即可送貨上門,極大便利了民眾生活。
(本報倫敦電)
西班牙
圣米蓋爾市場
傳統菜市場做現代化改造
本報駐西班牙記者 姜 波
在西班牙馬德里市中心的馬約爾廣場旁邊,有一座由鋼質框架和透明玻璃外墻組成的簡約建筑,這就是圣米蓋爾市場的所在地。該市場始建于1916年,至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走進圣米蓋爾市場,吉胡埃洛的伊比利亞火腿、加利西亞的海鮮、卡斯蒂利亞的奶酪……來自西班牙各地的特色食品令人目不暇接。
西班牙農業較為發達,有“歐洲菜園”之稱。該國的菜市場歷史悠久,不僅與民眾生活密不可分,也在促進就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上世紀70—80年代,一批連鎖超市以覆蓋范圍廣、服務時間靈活等特點,逐步改變了民眾的消費習慣。以圣米蓋爾市場為代表的傳統菜市場因設施老化等原因,經營一度受到巨大沖擊。
對菜市場進行現代化改造,使其適應和滿足城市居民新的消費模式和需求,一直是西班牙政府探索和努力的方向。馬德里市政府從2003年開始著手對傳統菜市場進行現代化改造,并逐步推出針對菜市場的戰略發展計劃。圣米蓋爾市場成為傳統菜市場轉型的典型案例。
2007年,圣米蓋爾市場積極調整市場定位,拓展服務功能,實施了歷時兩年多的改造工程。在改造中,市場重新分配了內部空間,壓縮傳統農產品銷售攤位,設立了美食酒吧攤位和餐飲公共區域。這次改造采取了公私合作的方式。在總額2000萬歐元(1歐元約合8元人民幣)的改造費中,馬德里市政府提供了60萬歐元資助,其余部分均由私人財團提供。
2009年5月重新開業后,圣米蓋爾市場將自身打造為集采購、餐飲、休閑為一體的綜合性市場,成為西班牙最早實行菜市場與餐飲經營相結合發展的市場之一。人們在采購農產品之余,可以在此與朋友聚會小酌,享受現場制作的瓦倫西亞海鮮飯、塔帕斯小吃等西班牙美食。
近年來,圣米蓋爾市場進一步開展豐富活動,成為旅游業的新地標,每年吸引超過1000萬各國游客前來參觀。2018年9月,市場宣布對美食攤位進行更新,引入多個國內外知名廚師團隊入駐,為顧客提供更高質量的美食。2019年,該市場推出“市場日”活動,定期與各攤位商家共同舉辦紅酒奶酪品鑒會、美食烹飪課程等活動,市民和游客都可免費報名參與。此外,市場內也經常舉辦美食圖書發布會等活動和展覽,成為西班牙特色農產品和美食文化的展示櫥窗。
圣米蓋爾市場的成功轉型讓馬德里市政府看到公私合作模式的前景,并將該模式推廣到46座市立菜市場的更新和改造中。在保持自身特點的同時,市政府不斷優化各市場經營模式和理念,完善基礎設施并引入數字服務。市政府還加大了對菜市場的財政扶持力度,積極引入私營單位為改造提供資金,同時擴大宣傳,提升傳統菜市場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