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深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電話:400 059 2068
手機(微信):18129918580 13392192523
地址: 深圳市龍崗區龍崗街道南聯社區龍城大道31號金地凱旋廣場4棟3502
網址:hncym.cn
汪曾祺曾說:“到了一個新地方,有人愛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店,我寧可去逛逛菜市場。”
菜市場,就像一本當地的生活歷史指南,從這里,開啟一場沉浸式的生活體驗,用最快速的速度,獲得和一座城市的鏈接。
不逛菜市場,不知廣州味。生雞活鴨、鮮魚水菜、臘味燒肉......男女老少皆迷失在一句句“靚女”“靚仔”的招呼聲中。
在科技迭代加速,商業形式日益豐富的今天,一直留存在我們身邊的菜市場,不論外貌還是內涵也在悄然發生著改變。
近日,CBD君走訪廣州多區菜市場,采訪行業協會負責人、學者專家、市場經營者、攤主等從業人員。
今天就讓我們將目光聚焦,來看看這些傳統菜市場的變化。
01
規模之變
購菜渠道拓展,全市菜市場數量減少
菜市場根植于平民大眾,起源可追溯至宋朝,坊市分治,“坊”是居所,“市”是街市,即菜市場的雛形。新中國成立后,菜市場幾經變遷,成為食品流通體系的核心,在“大國小農”國情下,農業供應鏈的神經末梢,靈活地滿足著城鎮消費者對新鮮食材的需求。農產品經菜農、采購商、批發商、攤販層層上行,可窺城鎮化進程的縮影。
人們消費習慣不斷被“新事物”塑造和改變,90年代末超市在中國大小城市興起,2000年后“農貿市場改超市”旋風刮過,2010年代社區菜店、網購冒尖,2020年代生鮮電商、社區團購遍地開花。
圖片由廣州市海珠區融媒中心提供。
不少菜市場在一輪輪市場競爭,一波波新業態沖擊中被淘汰,還有一些菜市場相繼因城市規劃被關停、搬遷或改造。對于菜市場從業者而言,如何轉危為機迫在眉睫。
廣州市肉菜市場行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之前室內約有670家肉菜市場,現存大概490多家。近年,農貿市場數量一年間減少約40個。另據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官網資料,廣州農貿市場從2020年1月底的583個,到2020年9月底減少為575個,截至2021年1月底實有數為543個。
作為重要民生工程,菜市場一頭牽系著大國小農,另一頭牽系著居民“菜籃子”。廣州市肉菜市場行業協會2021年的數據表明,全市肉菜市場是主副食品重要集散地,提供了約9.6萬個就業崗位,每天銷售肉類約100萬公斤、果菜約665萬公斤。
雖然年輕人更愛“一鍵下單”的網購,但菜市場在居民生活中依然難被替代——這里不僅僅匯聚新鮮多樣的食材,更是街坊鄰里珍視的公共空間,為四方南下的菜販提供了落腳處,有著城市難以割舍的煙火氣。
越秀區東興市場應用了電子顯示屏。顧客只需掏出手機,掃一掃檔口上方電子屏,不僅可以選擇電子支付方式,還可以及查閱檔主的基本資料,查詢商戶營業執照信息、商戶進貨憑證、銷售和抽檢記錄等。
CBD君在采訪中發現,菜市場以新鮮、平價、多樣化的供給和獨特的社會價值,在生鮮零售版圖中留有一席之地,這里不僅是商業場所,更是公共空間。不論是市場環境,產品還是它所提供的服務,都在近年來發生了轉變。
02
形象之變
從野蠻生長到改變“臟亂差”
20年過去,福建泉州人陳宗輝沒有轉行,依然在“賣菜”行業。他做貨倉起家,成立廣州市左鄰右里市場發展有限公司,經歷了廣州兩波菜市場升級改造熱潮。2003年,他作為菜市場經營者,最早一批參與了廣州市肉菜市場和農貿市場升級改造標準制定,推廣標準化肉菜市場建設。
在“老廣”記憶中,傳統菜市場“鞋子進去會濕著出來”,至改革開放初期,不少肉菜市場占道經營,到上世紀90年代,政府開始倡導肉菜市場入室經營,市場裝上了現代化的電風扇。
“很多農貿市場是從80年代開始野蠻生長起來的,位于城鄉結合部,吸引著周邊市縣的攤販拿著農產品來廣州交易。”陳宗輝回憶,2003年廣州經歷非典,當時摸底市內大概有289家有固定建筑物、室內的肉菜市場,有600多家農貿市場,其中一些經營牌照并不齊全。
2016年改造前的廣州市越秀區東川市場(圖片由廣州市肉菜市場行業協會提供)。
21世紀初經歷非典疫情后,公眾對食品衛生安全的認識提升。2003年有媒體報道稱,廣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公布的一份“廣州市環境衛生公眾評價調查報告”披露,市民評價最低的是肉菜市場、小食店和大排檔,其中市民對肉菜市場環境衛生的不滿意度高達43.2%。
同年,廣州市成立了三類市場(室內肉菜市場、農貿市場和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改造領導小組,改造任務是當年的“民心工程”。官方數據顯示,2003年9月至2006年3月,三類市場改造面積累計達238.1萬平方米,改造資金總額達18.5億元,其中市、區(縣級市)兩級政府扶持資金13491萬元,被稱為“近幾十年來規模、聲勢最大的一次市場升級改造”。
2011年的廣州海珠區新紅風市場(圖片由廣州市肉菜市場行業協會提供)。
為了解決污水橫流、活禽交易、異味難聞等問題,2003年菜市場改造重點解決“臟亂差”問題。陳宗輝介紹,各大菜市場由此升級排污處理;活體家禽儲存、加工、售賣空間被區隔開,檔口設置為“兩室一廳”;改造通風系統與消防系統。
2015年至2019年,廣州市在2003年至2008年三類市場升級改造的基礎上,推動了第二波菜市場改造升級。2017年7月11日,原廣州市商務委印發了《廣州市肉菜市場升級改造建設指引(試行)》,包括外觀建設、水電氣衛生設施、市場經營布局、攤檔建設、證照招牌公示、安全管理及制度等7個方面。同年8月,《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擴大活禽經營限制區的通告》開始施行。
廣州市商務局官網資料披露,據不完全統計,2015-2019年全市584家市場中的235家農貿(肉菜)市場進行了升級改造,改造數量占全市總數的四成。
廣州市肉菜市場行業協會2021年《關于進一步推進廣州市肉菜市場發展的報告》顯示:“從2010年以來,不少肉菜市場為適應社會的發展,適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實行了多種形式的升級改造。”
03
服務之變
引入智能化設備和多元化服務
數字化技術應用在一些菜市場冒出,令買菜賣菜更智能,監管更透明。廣州市屬國企越秀集團旗下企業廣州東川新街市有限公司,近兩年在市區布局了15個農貿市場。
其中,1800平方米的東川市場2022年7月完成改造。菜市場上線了智慧農貿系統,交易相關大數據在后臺匯總,并于門口電子大屏上進行公示,內容包括當天商品指導價格、交易信息、快檢記錄等。
在每一個檔口,顧客只需掏出手機,掃一掃檔口上方電子屏,不僅可以選擇電子支付方式,還可以查閱檔主的基本資料,查詢商戶營業執照信息、商戶進貨憑證、銷售和抽檢記錄等。
2022年改造后的越秀區東川市場,除檔口電子屏外,肉檔區域安裝了冷鏈設施。
除了軟硬件提升,近年菜市場也在向多元化經營模式發展。2018年,陳宗輝和合作伙伴廣州市林鮮生電子商務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海清,通過政府“招拍掛”,承建了白云區南悅花苑保障房小區的配套肉菜市場。
菜市場搬進了小區綜合體中。南悅商業中心有3層樓高,一層是菜市場,裝有新風系統,活禽交易被限制后配有光鮮雞冷鏈,水產區實施恒溫養殖,統配電子秤,配有檢測室;二層是超市及美容美發等小店,設有按摩椅和兒童游戲設備;三層是餐廳和社區保健診所。
白云區南悅花苑保障房小區的配套肉菜市場,服務于周邊上萬戶居民。
中山大學旅游學院特聘副研究員鐘淑如對各地菜市場如數家珍,是研究菜市場的人類學家。據她觀察,菜市場改造出現往多業態發展的趨勢,菜市場嵌入社區,打造為鄰里中心,除了買賣食材,還能提供餐飲、維修、基礎醫療、老人活動中心、日用品超市等綜合服務。(詳見相關鏈接:“跟著人類學家逛菜市場 ”)
面對菜市場的市場規模出現收縮,肉菜市場從業者們建議,結合目前實際情況,針對肉菜市場內空置部分,適當放開限制,經營其它業態,通過多元化、多功能轉型拓寬出路。
東川市場位于市中心烈士陵園地鐵站周邊,攤販們當年“削尖了腦袋”想入場,如今也面臨著降低空置率的問題。應對新形勢新挑戰,目前東川市場引入了沿街餐飲小店,潮汕湯粉、上海小吃等,“人流比之前多了,我們計劃籌備美食街。”廣州東川新街市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嘉斌說。
東川市場上線了智慧農貿系統,交易相關大數據在后臺匯總并顯示在入口大屏上。
根據2019年修訂的《廣州市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設置標準》,肉菜農貿市場被納入強制配套的公共服務設施,要求“應當獨立設置或結合非居住建筑設置;街道級農貿(肉菜)市場建筑面積2000-2500平方米,服務規模3-5萬人;居委級農貿(肉菜)市場建筑面積1000-1500平方米,服務規模1-1.5萬人”。
04
品質之變
市民需求多樣更注重品牌、產地
廣州市肉菜市場行業協會會長梁麗娥感嘆,“菜市場的經營模式越來越多元化,不改變思路真的沒有出路。”據她介紹,目前廣州的傳統菜市場越來越注重引進品牌化的產品,強調品牌效應,像在肉檔區域引入勝龍牛肉、壹號土豬、營康土豬等。“品牌化的好處是商家質量一般更有保障,不會為了一時的利潤‘砸招牌’”。
城市居民需求多樣,消費分層,不同地段的菜市場經營策略有別。CBD君走訪多家菜市場發現“買菜也問出處”,品牌菜在城中心地帶的菜市場開始占有一席之地,注重品質的消費者也更講究農產品產地。
廣州珠江新城獵德新街市許多商家打出“產地牌”。
在珠江新城獵德新街市的蔬菜銷售片區,打著“粵北山區農場專供”的“農夫小源”檔口非常顯眼。住在附近的居民對這種“農家菜”很追捧。普通芥藍一斤賣5、6元,而他們的可以賣到8元一斤。市場臨街首層的東面是水產檔口區,多家檔口打出“產地牌”直銷當地水產,包括“湛江生記海鮮”“汕頭南澳島洪記冰鮮”“歐海挪威三文魚專賣店”等。
東川市場近期引入了韶關樂昌百臻有機農產品的蔬果直營店,一些家庭關注蔬菜生產過程中的用肥、用藥等是否綠色健康。劉嘉斌表示,城區內改造后的新菜市場會更傾向于引入品牌化商戶,在招商上做更多篩選,達到引流效果。
廣州珠江新城獵德新街市蔬菜區。
廣州市肉菜市場行業協會2021年《關于進一步推進廣州市肉菜市場發展的報告》指出,2010年后,菜市場出現的新變化:更重視食品質量安全,通過食品溯源保障“菜籃子”質量;引入了品牌經營,包括“老字號”、有機食品店等;市場檔主提供微信下單、送貨上門等便民服務。
就在8月初,廣州市市場監管局在新聞通氣會上表示,今年年底前要完成267家農貿市場的升級改造。后續還會再用2-3年的時間持續推進農貿市場升級改造工作,努力實現全市農貿市場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