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業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究員于淑華解讀新食品安全法
農產品源頭控制是重中之重種植戶需增強法律責任意識
進入夏季,各種時令鮮果蔬菜大量上市。如何讓擺上餐桌的農產品更安全,消費者吃得更安心?源頭種植戶的安全教育顯得尤為重要。近日,我國出臺的新食品安全法,對“農藥、化肥、轉基因”等重要法律條款進行了明確,為從根本上建立農產品安全流通可追溯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商業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于淑華認為,確保農產品安全源頭控制是重中之重,種植戶需增強安全生產法律責任意識。
從源頭阻隔
不安全隱患
中國商業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于淑華認為,優質農產品是生產出來的,而有毒或不安全的農產品多數也是生產出來的。所以,“農產品源頭控制”是我國農產品安全的重要問題。目前,我國農產品生產源頭存在八大問題:一是農產品生產單位小而分散,缺乏統一的安全生產指導與管理;二是農產品生產結構不合理,盲目生產較多,產品和供應缺乏穩定性;三是農產品生產缺少標準化的生產與計劃上市指導,為賣好價格,不顧成熟度,不顧施肥、用藥時間,隨時采摘、交易,使有毒產品上市流通;四是生產者為獲得好收益或使產品品相好,濫用色素、激素等,通過歪門邪道,獲得不該得到的利潤;五是產地生產者缺乏正確的商品化意識,產品在產地的商品化程度極低;六是農產品生產、銷售信息不暢通;七是缺乏產地監督、管理組織或專門機構;八是缺乏不合格產品的嚴格處罰機制。而新食品安全法嚴格的法律條款要求,將有助于解決源頭缺失控制等問題,以消除食品安全隱患。
小農經濟是食品安全管理成本高的根本原因。于淑華表示,農產品生產者小規模且分散的問題,一直以來是困擾我國農產品源頭控制的根源。新食品安全法的落地,還需要大批專業技術人員對小規模生產者進行嚴格的生產和農藥使用培訓,尤其是跟蹤管理必不可少。而改變高成本管理現象,還需要從提高生產者組織化程度上下功夫,以實現農業生產既安全又經濟。
完善農產品可追溯體系
于淑華介紹,過去幾年,各地對重要農食產品開始使用冷藏車運輸,建設冷鏈系統;建立了農產品生產、流通監管體系;在農產品收購、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市等流通環節,都不同程度地投資建設檢測設施,購買必要的檢測設備;培訓相應的專業隊伍;鼓勵消費者投訴不安全或不合格商品;嚴格要求“農超對接”的農產品質量;出臺相關生鮮農產品進超市經營指南等。這些措施對推動農產品安全生產和促進安全流通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在此基礎上,嚴格執行農產品生產安全條款,使農食產品從生產源頭到餐桌形成真正的可追溯體系,讓消費者獲益,讓農民的權益得到保障。
各相關部門應通力合作形成政策合力,讓食品安全真正成為社會化的系統工程,成為穩定社會、提高國民生活質量和整體健康水平的大事,促進出口貿易,滿足多樣化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