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深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電話:400 059 2068
手機(微信):18129918580 13392192523
地址: 深圳市龍崗區龍崗街道南聯社區龍城大道31號金地凱旋廣場4棟3502
網址:hncym.cn
“互聯網+”時代
破解農產品產業鏈標準化困局新思考
一、“互聯網+”時代的農產品產業鏈
在“互聯網+農業”的浪潮出現之前,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相對穩定,如下圖所示,從生產環節、批發流通環節、零售環節到消費者手中,各環節有著各自的承載主體,并多年保持著中國特有的節奏運轉著。通過農產品批發市場渠道的農產品經由量一直保持在70%以上,即圖中看到的渠道1。同時,伴隨著農超對接、農產品基地直供等流通渠道的興起,從生產環節直接到超市、從生產環節直接到集團采購的方式也成為主流渠道的重要補充,即圖中看到的渠道2和渠道3。
當然,這一切方式都僅限于“互聯網+農業”興起之前。從今年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以來,農業搭上了互聯網的快車,發展的如火如荼。盡管社會各界對“互聯網+農業”的模式褒貶不一,有肯定、有質疑、有鼓勵還有持保留意見,但不管你愛不愛它,它就在那里,有它出現并快速發展的理由,并不可否認的成為發展趨勢,即下圖看到的渠道4。從生產環節的“農資電商平臺”、到流通環節的“B2B農產品電商平臺”、再到關乎零售環節的“B2C電商平臺”、“B2B食材配送電商平臺”。整個農產品產業鏈已經被“互聯網+農業”浪潮全覆蓋,說淹沒也好,說助推也罷,總之,中國農業的互聯網樂章已經奏響,這一點毋容置疑。
二、農產品產業鏈的標準化之殤
對于“互聯網+”時代的農產品產業鏈問題,無論未來結局如何,至少目前我們都需要以開放的眼光去接納新事物的產生和發展。說到農業是否能真正搭上互聯網的快車,目前首當其沖需要關注的就是農業的標準化問題。因而,我們在此只探討“互聯網+農業”對農產品產業鏈標準化問題帶來的影響和作用。
說到農產品產業鏈的標準化,首先來看看制定標準層面,我國農業標準化的發展緊密伴隨著我國的經濟形勢和農業發展的步伐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歷程,具體包括1949—1956年的起步階段,1957—1966年的發展階段,1966—1976年的停滯階段,1976—1990年的全面發展階段和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全面發展階段。目前,我國農業標準化體系正得到逐步建立完善,已初步形成了以國家標準為主,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與之相配套,包括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農業標準體系。
“十一五”期間,我國共制定農業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1800多項,目前我國農業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總數已累計達到4500多項,覆蓋各類農產品,貫穿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同時,各省市也根據地方農業資源特征、農業生產特色和地方優勢農產品發展需求,在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基礎上,制定了地方農業標準15000多項,覆蓋各類農產品,貫穿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此外,農業部在組織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指出,“十二五”期間要繼續大幅提高標準化生產水平,力爭在“十二五”末農業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總數達到1萬個,“三品一標”認定面積達到全國食用農產品生產總面積的60%。
由此可見,國家相關部門對標準化的重視非同一般,基本的標準化框架也基本建立,大量的標準也在批量的制定、出臺中。然而,走到農產品的一線,你會有深刻的感受,農產品的標準化進程并不如標準制定那般的如火如荼!
那接下來看一看標準的執行層面。生產依舊分散,農民按照自己的想法盲目種植仍是主流!農產品從田頭上車、出發,沒有包裝、沒有分揀,依舊大大小小的一同“裸奔”在去往批發市場的路上;不做產地預冷、不用冷藏車,有些農產品即使到達目的地還是“難逃被拋棄的命運”,即“損耗”;還有農產品優質不優價……
看到這些,我們的腦海里都會縈繞著一大批錯綜復雜的問題:那層層制定的國標、行標呢?誰在執行?在哪里執行?大家為什么不執行?這種現狀如何實現產業化、如何打造品牌……
三、標準執行效果差的癥結何在?
看了農產品標準制定與標準執行現狀的反差,我們需要探討癥結所在:
●應該執行誰的標準?
我國農業標準化工作涉及部門較多,缺乏統一的農業標準化機構,造成農業企業采用標準規范不統一,沒有形成統一協調的工作責任制。標準存在交叉、重復的問題,企業、合作社等主體即使想執行估計也不知該依照誰的標準,沒準兒按照某套標準執行之后,回頭進入市場也得不到認可。因此,標準的整頓、清理、統一應該加快進程。
●不接地氣和跟不上時代的標準如何執行?
我國一些國標、行標的制定由一些社會團體、企業來牽頭起草,有些起草人員的實踐性和專業性有限,從而導致起草的很多標準過于理想化,在一線的實際操作者無法推廣執行。因此,標準起草應更加強可操作性。
另外,還有很多標準的標齡長、制定不及時,國外的標準一般每2年或5年修訂1次,而我國10年以上的國家標準占近40%,5-10年的國家標準占30%以上。面對大批不接地氣的標準和過時的標準,應該怎么執行呢?因此,標準修訂的節奏也該跟得上時代的步伐。
●執行標準的動力在哪兒?
當前我國農業生產仍然以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模式為主,農戶小規模生產組織化程度較低,相關部門對農業標準化知識的宣傳、示范推廣力度不強,資金投入不足,生產者的標準意識比較淡薄,自覺應用標準的比例很小,農民并不清楚為什么要執行標準,對他們來說好處是什么,自己不知道動力在哪里。因此,貫標的力度還應該進一步加大。
四、 農產品產業鏈標準化的破解之道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盡管政府制定了大量的標準,但事實上,市場對這些標準的認可度比較低,執行效果并不樂觀,標準的制定方與執行方并未銜接起來形成互動,而是處于一種割裂的狀態。那既然我們已置身于“互聯網+”時代,我們何不換一個角度、換一種思維去突破已有的思維和模式呢?
●依靠超級買家形成市場化的標準體系
市場在貿易過程中形成的標準一定是得到大家認可的標準,也一定是符合市場規律、具有可操作性、合理性的標準,來自實踐又能應用到實踐的標準。如在前圖中所示的“B2B農產品電商平臺”上,批量的農產品交易,長期會形成“超級買家”,在處于買方市場的狀態下,它的農產品需求量足以吸引多個賣方為其供貨,多方主體充分競爭之下,并結合“超級買家”的需求,農產品供貨的標準自然形成,并且將是優質農產品的標準、是各方都愿意遵從的標準。
由此可見,在“互聯網+”時代,“B2B農產品電商平臺”將從市場的角度,間接對農產品標準的形成起到推動作用。
●依靠市場形成的標準倒逼生產標準化
“互聯網+”時代,農產品B2B平臺的起點已延伸到田頭,B2B平臺的需求決定了生產的方向。簡單來說,B2B平臺與田頭的銜接,需要農業合作社或經營大戶來組織對分散農戶的種植進行整合,B2B平臺提出對農產品標準化程度的需求,傳遞給農業合作社或經營大戶,繼而傳遞給分散農戶。農戶只有按照要求種植,才可拓寬銷售渠道、明確生產方向,提高收益、穩定收入,這就是其標準化生產的動力所在。
因而,通過B2B的平臺形成市場標準,再繼而倒逼生產的標準化,這樣的標準執行效率想必會遠遠高于傳統的標準執行模式。
●第三方力量出現,整合現有標準體系
面對目前紛繁復雜的標準體系,從哪里來入手整合標準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目前的標準,除了在環保、檢驗檢測技術等方面仍然相對空白之外,絕大多數的標準更多的是需要進行整合。因而,第三方力量的出現來整合標準體系也成為一種需求,而第三方可以是社會團體、也或者是農業企業,總之是有意愿、有公益心、有能力的第三方均可成為這樣的組織者和先行者。如“YMT中國好產地”旨在尋找一批具有現代化農業競爭力的中國好縣域,其推出的一套標準體系,并非重新制定標準,而是將現有的國標、行標進行整合,納入到標準體系框架中,符合標準體系的縣域將會被評定為“YMT中國好產地”。
●大浪淘沙,互聯網+農業的產業鏈終將整合
“互聯網+”是一個新的時代,“互聯網+農業”是新時代的新嘗試,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碰到大小不一的各類石頭都是在所難免的。然而,市場的特性必然是競爭,大浪淘沙,互聯網+農業的熱潮褪去,無論是B2B還是B2C,不管是生產環節的農資電商、還是零售環節的配送電商平臺,都終將實現整合,或被納入大型農業集團,或相互攜手,不管是哪種結局,總而言之,農產品電商能加速整個產業鏈實現標準化,到那時中國農業才真正走向了標準化之路。
讓我們共同期待那一天的到來!
重要聲明:
本報告系基于一畝田農業網(www.ymt.com)的真實成交數據,根據相關統計學方法計算而生成。本報告中所包含的所有數據、資料、信息、結論等、以及其相關的所有知識產權(包括但不限于著作權),均屬于一畝田農業網及其運行管理者北京一畝田新農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復制、轉載、摘要、匯編或采用任何其它方式使用該等數據、資料、信息、結論;已經獲得書面授權的,應嚴格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一畝田農業網(www.ymt.com)”。對于未獲授權或超授權范圍非法使用本報告相關內容的,一畝田農業網及其運行管理者將保留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本報告內容僅供參考。任何宣稱因信賴或使用本報告而引致的糾紛及損失,一畝田農業網及其運行管理者將概不負責。
注:轉載請注明出處
版權所屬:一畝田集團研究院